有朋自海外来,国际化视角带你领略中国乡村美好生活
十八大以来,我国经济高速增长、社会快速发展,中国在国际社会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提高,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质疑和误会的声音,面对当前情况,我们亟需建立一个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大国形象,让更多海外的观众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文化。纪录片作为“国家相册”,具有建构集体记忆、描绘社会风貌的功能,因此也成为了纪录、传播大国形象的理想载体。《航拍中国》《穿越海上丝绸之路》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等优秀纪录片从不同维度建构起了立体化的中国国家形象。但今天的这两部纪录片,则以“借他人之口”的角度,开辟了纪录片展现国家形象的新风口。
《做客中国——遇见美好生活》由五洲传播中心联合优酷视频、国家地理频道共同制作,该片邀请了三位外国人(Kimi、Chris、Dennis)做客中国乡村家庭。以第三人称视角,展现了中国乡村地区的美好风光与文化底蕴。《做客中国——遇见美好生活》已于7月1日、13日起分别在优酷视频和国家地理频道上线播出。
同样由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制作的《记住乡愁》(海外版),于2019年2月起通过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面向全球观众播出。该片改编自中央电视台同名系列纪录片《记住乡愁》,借外国作家George Young吴宇卫之口,讲述了中国乡村古镇的文化历史。
他乡邂逅:国际视角搭建交流桥梁
两部作品均以外国友人视角展开叙事,由此进一步增强作品与国际观众的贴近性。在《做客中国》中,Dennis在内蒙古见到了草原牧民独特的生活方式,参与了那达慕大会这一重大仪式。kimi则来到了怒族的垮来底村,见到了意料之外的现代化房屋。而Chris来到古镇碛口,参与了皮影戏表演及古建筑物的修复。同样,在《记住乡愁》(海外版)中,吴宇卫走遍闽、浙、粤等地区的古镇,向当地人学习了做素面、划龙舟、养蚕、磨豆腐等工艺。
上述两部作品通过外国人的第三人称视角,从国外观众的思维角度出发,解读了中国故事,传播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乡土文化,保证了作品的鲜活感和温度,在中国与海外受众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。
遇见生活:深耕文化打造软性国际传播
在《记住乡愁》(海外版)中,南浔的古旧建筑文化和礼州的中医文化为吴宇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而在《做客中国》的第二集,Kimi来到了马安村,在苗族姑娘的带领下,了解了苗族传统刺绣这一优雅艺术形式。而Dennis则去往福建省的奥杳村,领略了起源于数百年前的、地球上最古老的公寓楼——土楼之美。第三集中,Chris则在湖南牛角山村领悟到了茶文化的魅力。
在自然淳朴的古镇环境和鲜活丰富的民俗仪式背后,蕴含着千百年积累起来的深厚文化。纪录片借用镜头语言,将文化底蕴具像化为影像作品,传递出淳朴的人文关怀精神,进一步缩短了中国与国外受众的心理距离,用文化密码打造了更为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。
中国故事的魅力植根于独特的中国文化。中国文化,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名片。相比于传统政治色彩较为浓厚的国际传播语调,利用文化符号传递中国情怀,为完成新时代国际形象建构任务提供了全新版图。
大爱无疆:中西交融奔赴美好愿景
在《做客中国》中,我们看到了Chris在剧院导演的帮助下克服了对于皮影戏的恐惧,与彭海波一起穿越丛林探索野生濒危动物的奥秘;看到Kimi帮助波家卖出了所有的竹篮,与苗族姑娘一起刺绣、沐浴梳洗;看到Dennis为毕力格的妻子弹奏乐曲,为田丹一家烹饪特色意大利面。在《记住乡愁》海外版中,我们同样看到吴宇卫与芙蓉村居民一起品尝美味的索面,品尝着王登榜中医亲手为自己煎的中药茶……
互联网的出现,打破了传统的地缘限制,将世界凝聚成为地球村。站在新时代的新视角,我们更加希望能够有越来多的、跨越肤色和种族的大爱,跨越万千隔阂,将中西交融为一体,将世界连结成同心圆。
费孝通先生曾指出,中国社会经历了“三级两跳”,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,在这一历史进程中,乡村地域与生俱来的历史意义始终流淌于中国巨变之中。《做客中国》与《记住乡愁》(海外版)以中国乡村题材为切入点,借外国友人视角,褪去绚丽的特效,充分利用了纪录片“文化折扣”较低的传播优势,解读了文化意义上的中国,也诠释了他们眼中的中国。
更多精彩内容,请持续关注
微信公众号“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”
传送门:
中国男篮无缘16强丨从系列短纪录片《我们的世界杯》看失败原因
这些大陆独立纪录片在10年前雕刻中国应启明:纪录片本应百家争鸣
《美国工厂》:全球化语境下中美关系与文化差异的影像隐喻
纪录者说·我和我的祖国——朱羽君《美国工厂》:中美文化与价值观交汇的漩涡融媒时代,纪实影像如何高歌前行?壮丽七十年 记录新时代 ——第三届北京纪实影像周盛大开幕
监制:何苏六
主编:韩 飞
责编:吴禾昆 张嘉琪
编辑:白 瑜